拾得回答說:「只好忍他、讓他、避他、不管他 ……」
佛教徒相信因緣果報、吃苦了苦,遭逢逆境時也願意修忍辱。但在忍的過程中,一定要有智慧,要能提起正念正知,不然真的會忍出許多病來。
眾生的習氣是「心總是被外境轉」,遇順境生歡喜,遇逆境則起煩惱。心被境縛,心就無法清淨,怎會有安寧的日子好過呢? 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自己的主人,不必隨著外在的境界起舞!辱罵也好、誇獎也好,不必作「習性反應」,也就是不要讓自己有嗔或貪的情緒!剛開始要這樣作很難,但這樣的能力不是理論,透過禪修的練習可以慢慢增強,是可以從痛苦中解脫的。
其實,對待一個生氣的人,我們要憐憫他,當他是生病的人,不必和他計較,也不必在意那些音聲的起落。因為在生氣的當下,他最先傷害的是自己。要練習從情境當中跳脫,只要清楚的知道:「他在生氣、他在生氣、他在生氣……。」知道這個狀況就好,不要去作反應,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害者!若去執著那些負面的言語,然後開始嗔恨或憤怒,這樣只會讓自己更痛苦。痛苦的來源並不是那個生氣的人,而是自己的無明。
家家有本難念經,各自有不同的困境與考驗,許多女眾有類似吳師姐這樣的際遇。要解脫痛苦,只能靠自己努力。有時間就多聽經聞法,或去參加禪修,多增長智慧和增強心的力量,這樣才有機會「毁譽只是毁譽」,進而「百花叢林過,片葉不沾身」。
祝願法界一切眾生釋冤解結,離苦得樂。
無論在你身心之中發生了什麼,你就僅僅是個沈默的觀察者,不要產生習慣性的反應。當你客觀地觀察時,你已經開始跨出瞭解法的第一步,邁向生命中練習正法的第一步。 /葛印卡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