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中曾說:五蘊像五個拔刀的賊,也有形容五蘊如毒蛇的,使眾生苦迫、輪迴在生死的也就是這五蘊。色是物質的,受想行識是精神的。生命的本質是剎那生滅、遷流不息的,五蘊身心也是因緣和合組織而成的,它沒有自主性,因而產生種種的苦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嗔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苦。
凡夫執著五蘊身心是我,或是我的。遇到苦就想要排除,遇到樂就會貪求或黏著,這是眾生的習氣,無可厚非。但今天我們來學佛,追求的是要減輕煩惱、改變習氣,使身心輕安,進而了生脫死、成佛道。我們還要繼續用無明來主導我們的生活嗎?
舉個例子:樹上的葉子落下或遠方發生了災難,你可能並無太大的反應,因為你不認為和自己有關。假設心愛的人或權位、財富或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,或瀕臨死亡的邊緣,那就會感到無比的痛苦。原因是因為你染著他,看作是「我」或「我的」。
要在五蘊這部份用功,應該是從無常觀下手。《阿含經》中有這一段話:「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則是正觀,正觀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,說心解脫。如是觀受、想、行識無常,如是觀者則是正觀,正觀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,說心解脫。」色是很容易看到變化,譬如少年的我、青年的我、中老年的我或未來即將死掉的我,到底那一個才是我呢?受是指根、境觸對時,內心的情緒作用。想就是取相,因著樂受或苦受,而引生的貪著、嗔心或妄想、胡思亂想。行是造作,就是接續受、想而引發的身語意業。識就是心識,有了別的作用。
《地藏經》說: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、無不是罪……。」在對境生心,煩惱現前的時候,如果你可以提起正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覺知「諸法因緣生、因緣滅」,失去的無須傷感,生起的欲樂也不要貪著。如果我們可以守護根門,從受生起的時候就截斷,那麼後面的想、行、識就比較沒有機會增長。這個道理和方法說起來很容易,但作得到嗎?很難!
人生難免會有許多考驗,挫折和磨難在所難免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?聖嚴法師主張用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來解決人生的困境。佛陀也教導了很多方法,譬如修習戒定慧、八正道、四正勤、六度、四念處等等,一定要經過長期的聞思修,不是三兩下就可以達成的。
世間如夢如幻,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有過去世的因緣,要試著保持覺醒,善待當下的每一個因緣。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惹新殃。」該作什麼就作什麼,作完即了,不要放在心上!稱譽或毁謗就如吹皺一池春水,干卿何事?我期許自己作人要瀟灑一點,「不執著過去,不攀緣現在,不妄想未來!」老老實實的活在當下,盡心盡力就好,無論結果怎樣,就歡喜的當下承擔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