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

逝水流年

回來看看,竟然有三年多沒關注「水月的天空」。

時間從不曾停下腳步,不經意間,就會從年少走過青年、中年,而進入老年了。

前陣子,老朋友病了,意識時而清楚,時而跳躍。這樣的他,讓人感覺很陌生。


心情多少會受影響吧!

很深刻的體會到:要把握當下,想作什麼就趕快去作!要珍惜身邊的親朋好友,和顏悅色的與他們相處。

不然有一天,病了,沒有力氣、沒有能力了,想什麼、說什麼,都是𢜟然啊!

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

禮拜阿彌陀佛文

一心皈命 阿彌陀佛 
願我臨終 自知時至 
身無病痛 心不貪戀 
意不顛倒 如入禪定 
佛及聖眾 手執金臺 
來迎接我 於一念頃 
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 
即聞佛乘 頓開佛慧 
廣度眾生 滿菩提願 

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

發願

願我臨終無障礙,身無病苦,心不貪戀,意不顛倒。

願我臨終無障礙彌陀聖眾遠相迎;

速離五濁生淨土,回入娑婆度有情。

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

每天讀一下這幾句話

1、每天早上醒來時,我們可以有兩個簡單的選擇,回頭去睡,繼續做夢,或者起身去追逐夢想,選擇權在你手上。

2、別在喜悅時許下承諾,別在憂傷時做出回答,別在憤怒時做下決定。三思而後行,做出睿智的行為。

3、時間就像流水。你永遠無法觸摸同樣的流水兩次,因為已經流逝的流水不會再來,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!

4、當你持續的說你非常忙碌,就永遠不會得到空間,當你持續的說你沒有時間,就永遠不會得到時間,當你持續的說這件事明天再做,你的明天就永遠不會來。

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

佛學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

才看到第10條就已經平靜

引導語:禪語主要指從佛門中傳出的精華語句,話語平樸,含意深遠,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。由於禪語的文雅和雋永,常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應用。

下面就帶你去看看震撼世界的66句禪語:

1. 人之所以痛苦,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。
2. 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,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。因為你自己的內心,你放不下。
3. 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。
4. 你永遠要寬恕眾生,不論他有多壞,甚至他傷害過你,你一定要放下,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。
5. 當你快樂時,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。當你痛苦時,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。

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

網路笑話

活在這世上,有許多事不能講
因為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,所以有些事情不能講。
有錢不能講,因為會被搶;沒錢不能講,大家怕你來借。
工作順利不能講,會被嫉妒;
工作不順不能講,人家會覺得你能力不足。
運氣好不能講,會破功;運氣不好不能講,會被當成掃把星。
愛情順利不能講,走在路上會被很多人怨恨;愛情不順
能講,會被拉進無奈的單身俱樂部。 

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

至死方休. 心寬路更遠


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

終生學習,至死方休心寬路更遠!

百歲佛學大師的精神養生法-松原泰道
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學大師,生於1907年。

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

松原泰道說: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。以我的經驗來說,五六 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,由此人生可分為兩:50歲前,是打基礎階段,在這個階段裡,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、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,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;50歲以後,經濟基礎已經奠定,職責也已完成,這才到了實現自我、創造自我的最有價值的階段。

65歲那年,他發表《般若心經入門》,因說法精妙。一舉成名。從此四方講學,還年年推出新作品,迄今著述超過130部,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。松原泰道致力於推廣一種佛教生活哲學,把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佛學經典與智慧寫成易於理解的著作,也把佛教 的理念活學活用,成為一套經世致用、充滿智慧的人生?。

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

戒老錄


曾野綾子

1.不要認為別人替你做是理所當然。因為“老”並非等於有權利要求別人“替你做事”。
2.老人既不是“頭銜”,也不是“資格”。
3.對親人也不要隨便說話,仍然需要保持適當儀態。
4.不要將自己所遭遇的孤獨、貧困、病苦與別人比較,因為你並非最不幸的人。
5.不要閒著沒事做就好管閒事,或論斷別人。

6.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,少論斷別人的行為或者試圖變他人。
7.埋怨非但沒有一點好處,反而使自己更加自怨自艾。
8.要顯得開朗,即使心中並非如此。
9.老人的自卑會顯得庸俗,要盡力克服它。
10.做不到的事要放棄,不要勉強。

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

五蘊


經中曾說:五蘊像五個拔刀的賊,也有形容五蘊如毒蛇的,使眾生苦迫、輪迴在生死的也就是這五蘊。色是物質的,受想行識是精神的。生命的本質是剎那生滅、遷流不息的,五蘊身心也是因緣和合組織而成的,它沒有自主性,因而產生種種的苦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嗔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苦。

凡夫執著五蘊身心是我,或是我的。遇到苦就想要排除,遇到樂就會貪求或黏著,這是眾生的習氣,無可厚非。但今天我們來學佛,追求的是要減輕煩惱、改變習氣,使身心輕安,進而了生脫死、成佛道。我們還要繼續用無明來主導我們的生活嗎?

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